四川文化消费节是经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批准并担任指导单位的四川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活动。该节由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原名四川省工商联文化产业商会)发起并联合13家行业商会、协会共同联办,同时担任主办单位。该节从2015年起,由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协会执行主办。已先后在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元旦春节期间连续举办了六届,该项目已被正式纳入到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川办发〔2011〕96号)并报请列入四川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四川文化消费节的举办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组委会统计,连续六届参与四川文化消费节的各类商家超过20000家,各个主、分会场接待消费者总计超过3000万人次,销售额突破43亿元。
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政府职能的转变,由政府主办的节会将会越来越少。这种“政府授权、民间主办、产业运作、财政补贴”办节模式将逐步成为办节会的主流方向。
四川文化消费节主要有如下价值:
一:在全国首推“文化消费节”,大打“文化年货”牌,突出文化消费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娱民、文化通民和文化强民”等民生工程方面的作用
四川文化消费节,是首次以“文化消费节”的名义举办的省级文化节庆活动,旨在全面配合四川省文化民生工程的实施,搭建一个全新的文化消费平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关注、参与文化建设;以“文化消费”的形式来满足老百姓基本文化需求,让老百姓参与进来,让老百姓作为文化的建设者、享受者、体验者;使文化民生这个概念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繁荣城乡文化生活,完善健康的文化消费市场体系;繁荣四川文化事业、发展四川文化产业。
四川文化消费节,首次提出“文化年货”的概念,并在节庆期间由各主、分会场推出“文化消费主题推广周”活动,以各类“文化年货”为推广内容,引导消费者进行“文化年货”购买消费活动,让老百姓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下享受“文化年货”带给他们的乐趣;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让老百姓分享我省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同时,“文化年货”概念的提出还丰富了“年货”的涵义——“年货”不仅仅是单一的过年用品,还包括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和文化韵味。而“年货”本身带有的喜庆寓意,为本节的文化消费品涂抹了一层浓郁的传统情感色彩,使得四川文化消费节更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文化年货”主要包括:贺岁文艺演出,贺岁电影,流行音乐贺岁活动及产品展销,贺岁民间绝活展演活动,贺岁民间社火活动,贺岁文化饰品,贺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及其工艺美术品,贺岁文化吉祥用品及居家饰品,文化养生用品,艺术品展览交流交易活动,收藏品展示特卖活动,特色文化美食年货展销等等。
二:首创“政府授权、民间主办、产业运作、政府补贴”的全新办节模式,业界广泛响应
四川文化消费节的创意和发起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响应,迅速联合了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四川省营销学会、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四川省美容美发协会、四川省婚庆行业协会、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四川省工商联花卉园艺商会、四川省工商联礼品行业商会、四川省工商联家居装饰业商会、四川省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成都市诗词楹联学会、成都市广告协会、成都文殊坊商会等13家行业商会、协会和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电影公司(太平洋电影院线)、四川省峨眉电影发行放映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天晟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文殊坊)、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天府华侨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欢乐谷旅游分公司、佰腾集团成都数码广场有限公司等7家文化产业机构的积极响应。径统计,前六届四川文化消费节各个主分会场参加商家总计上2万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行业组织在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推动经济健康良性发展、引导各行业进行行业自律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行业组织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据悉,国务院法制办正在起草制定《行业协会商会法》。而2010四川文化消费节全新的组织模式,正是发挥行业组织在推动经济活动顺利发展的作用,使行业组织向民间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的契机,也是一次以行业组织为主办单位举行文化消费活动的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
四川文化消费节的文化消费产品极为丰富,涵盖了传统文化产品,包括工艺美术、民间工艺品、古玩字画、花鸟盆景、传统小吃、民间民俗、游园游乐、文化旅游纪念品、礼品等;另外还有数字文化产品、网络游戏、动漫卡通、网络音乐、3G通讯、图书音像等新兴文化产品;此外,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统演出、传统茶艺表演、老电影与贺岁电影、婚庆与时尚展演等等。
四川文化消费节先后设立文殊坊主会场和数码广场数字产品分会场、锦里民间民俗分会场、新华文轩图书音像分会场、欢乐谷游乐分会场、太平洋电影院线分会场、峨眉电影院线分会场、崇州唐人街异国风情分会场、黄龙溪古镇火龙文化分会场、安仁古镇民俗分会场、遂宁龙凤古镇地方民俗分会场、剑南老街酒文化分会场、宜宾分会场、分众Q卡网上分会场等。
三:四川文化消费节落户特色文化街区,各个主分会场相互联动,有效地整合了各种文化资源和市场资源
四川文化消费节采用“政府授权、民间主办、产业运作、政府补贴”的全新办节模式,落户特色文化街区。
特色文化街区是指那些富含特色文化元素、集聚大量文化消费产品、以商业街区为载体、消费者集中进行文化消费的区域。
四川文化消费节各个主分会场通过举办“文化年货一条街”式的促销,聚集文化商家和消费者的参与,扩大了特色文化街区的影响力,凝聚了特色文化街区的商气和人气,强化了特色文化街区的销售力。
在设立的文殊坊主会场和数码广场数字产品分会场、锦里民间民俗分会场、新华文轩图书音像分会场、欢乐谷游乐分会场、太平洋电影院线分会场、峨眉电影院线分会场、崇州唐人街异国风情分会场、黄龙溪古镇火龙文化分会场、安人古镇民俗分会场、遂宁龙凤古镇地方民俗分会场、剑南老街酒文化分会场、分众Q卡网上分会场中,除新华文轩图书音像分会场、太平洋电影院线分会场、峨眉电影院线分会场和分众Q卡网上分会场外,均属特色文化街区。这样,使得四川文化消费节有了特定的落地场所,接到了“地气”。同时,各个主、分会场也可以实现主题活动的互动,市场资源的整合,媒体推广的资源共享,实现资源效应的最大化。
四:消费者踊跃参与,众商家积极促销,现场活动丰富多彩,销售额不断攀升
作为四川文化消费节的主会场,文殊坊在元旦、春节期间推出了文化年货体验销售、传统文化展演、收藏品展示“斗宝”等项主题文化消费推广活动。日卖场人流量达到近5万人次,日平均销售额就达到近35万元,总计达5000万元。
为了彰显文殊坊“可吃、可玩、可赏、可逛”街区优势,他们举办了猜灯谜、对春联、莲灯祈福、以及每年一届的传灯和舞火龙活动。为契合龙年外部环境大氛围,在三个牌坊新增了可爱的龙造型景观灯,营造出浓郁龙年特有风味。围绕“买文化年货 过中国龙年”的主题,文殊坊举办了“快乐成都群众快板展演”活动;“千古绝对、挥毫一笔震八方”的对联征集有奖活动和诗书画印作品展销活动;“九州春色启龙年、三千灯谜耀文殊”的灯谜知识介绍、灯谜现场展猜、灯谜擂台赛;“复兴传统礼仪、彰显道德风尚”的感恩成人礼;“感恩祈福、共颂和谐”的大型祈福平安传灯晚会;“龙凤呈祥、火龙飞舞”的传统民俗“舞火龙”;“民间收藏、专家鉴宝”的义务为民鉴宝活动;“金财童子大拜年、初一迎来好彩头”的祈福童子巡游和文殊坊庙画展等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四川文化消费节分会场——锦里,紧紧依托三国文化、民俗文化和公益惠民,成为成都最具时尚潮流感、人气最旺、传统文化味道最浓的旅游目的地。仅元旦春节期间,锦里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销售额过1亿元。
大年初一头一天,众多市民纷纷出南门,拜谒武侯祠,游喜锦里。节日期间人潮摩肩接踵,会场外的售票处,更堪比春运火车站,里里外外被围个水泄不通。人们祈福纳祥,赏灯,看展,观演出,吃小吃,到处一派喜气洋洋。从每天上午11点到晚上9点半,轮番登场不间歇的各种演出:杂技专场、奇人绝技、俄罗斯舞蹈、台湾电音三太子、佤族对歌、反串秀、笑星专场,配合同步直播的大屏幕,让荐馨殿广场永远都是一片汪洋人海,笑声、呐喊声、掌声不断!主舞台的围栏,在初一上午就几乎被热情的观众簇拥压断,让保安人员直呼压力好大!
四川文化消费节为数码广场(分会场)带来了新的人气和商气。据悉,文化消费节启动后,该数码广场消费者人流量近120万人次,总销售额超过6个亿。场内商家成都万隆浩天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先生告诉我们,文化消费节第一周,他们这个店就销售了40多万元。交谈中,周先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他说:对未来生意前景,我有信心。
在贺岁电影分会场——峨眉电影院线,推出了“春节5元看电影”的惠民活动,举办了由本土著名主持人主演的方言喜剧《喜酒》的影迷见面会,吸引了众多观众来,用该片主演嘟嘟妹的话说,“满场气氛太给力了”!
在贺岁电影分会场——太平洋院线,2012年1月5日贺岁喜剧《喜酒》在太平洋院线旗下成都太平洋影城举行首映式。该片打出“成都人自己的贺岁片”旗号,成都电视台主播张超、袁野、都妹妹更是突破主播本色,首次触电大银幕。99对成都情侣出席首映礼,看《喜酒》沾喜气度新年。影片上映后,太平洋院线在成都18家影城推出“看喜酒 送喜酒”抽奖活动,好看的影片加上颇具吸引力的有奖活动,给电影票友们带来了实惠。
据新华文轩分会场副总曲莉莉介绍,四川文化消费节启动第一周,仅仅参加四川文化消费节的10家新华文轩店的营业额就已突破500万元大关。其新书店落户洛带古镇,带领洛带人过上文化年。“这里有好多漂亮的美术书,我再也不用跑到龙泉驿去买书了!”成都龙泉驿洛带镇9岁小男孩何睿鹏,来到镇上新开的“轩客会•格调书店”,一口气买了好几本自己喜欢的美术书。该店上下两层,总面积400平米左右,室内设计现代而优雅,6000余种近2万册精品图书摆放有序。“轩客会•格调书店”落户洛带,可谓四川乡镇的“第一书店”。洛带书店的开张,意味着新华文轩第一次正式将直营发行网点延伸至乡镇。新华文轩副总经理陈大利透露,新华文轩计划在2012年内,在成都建成格调书店10家,3年内在全省建100家,让文化消费直接走进基层百姓家。
在黄龙溪分会场,以“龙狮文化”为载体,推出了以灯饰巨龙为主线的“迎春游园灯会”,从大年初一持续到大年十五元宵佳节,带给游客一个最值得期待和想象的地道中国年!主办方还特别邀请了“俄罗斯皇家马戏团”原班人马驻场表演,节目“洋味”十足,精彩绝伦,滑稽小丑、死亡之轮、高空飞人和马术、猛兽表演等都是“俄罗斯大马戏”的经典演出项目,滑稽、惊险、刺激将与众多游客零距离接触,让您大呼过瘾。
在崇州唐人街分会场,以“买文化年货,过中国龙年”为主题,节会期间推出极具特色的四个区域活动,即文化年货区:推出贺岁文化饰品、艺术品展览交流交易活动;年货商品区:推出特色文化美食年货展销活动;展演活动区:节日文化绝活展演、少儿诗书画大赛、社区艺术团体赛、名家诗书画展、贺岁电影展;配套功能区;推出各类特色美食和儿童游乐项目。
在网上分会场--Q网,围绕“买文化年货 过中国龙年”的主题推出“时髦年货 一网打尽”网上购物活动。为了不在“人挤人挤死人”的商场卖场和阿姨阿妈们一道抢年货够新衣? 2012第三届文化消费节特意为御宅族们开辟了购物绿色通道-----分众Q网网上分会场。过新年,穿新衣;可爱家居,萌翻新年;创意小物,新年好礼;DIY布艺,打造原创新年。
五:整合媒体资源,整体打包推介,有效扩大了四川文化消费节及参展单位的宣传推广
四川文化消费节组委会加强了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新潮》生活周刊、《四川省情》期刊、四川卫视、四川经视、四川新闻现场、新浪四川、四川在线等省级媒体和成都电视台等媒体作为本届文化消费节的支持媒体全面参与报道。组委会还充分利用联办商会内部的媒体资源,在四川分众楼宇视频广告、新天杰社区LED滚动频广告和组委会官网上做了30天的连续广告推广,还利用手机群发短信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大大加强了对四川文化消费节的宣传推动,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问题一:四川文化消费节还有待于打造出成熟的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即能够吸引眼球、聚拢人气、百姓愿意购买的特色文化消费系列产品。
目前,四川文化消费展现给消费者文化产品的特色不够鲜明,尤其缺乏“地道四川味”的“拳头产品”,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还不够,产品显得附加值不高。
问题二:主会场的场地规模、商家凝聚力和文化消费的集中度不够,各个分会场与主会场的协调联动协调不够到位、信息不够对称,降低了四川文化消费节的整体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
以主会场文殊坊为例,现有商家只有促销的需求,其他方面缺乏积极性;而对于想要进场的节庆期间的临时商家,文殊坊又只能提供临时可以移动的促销“花车”摆放小件商品,其他需求就难以满足。至于各个主分会场文化商品互动销售,由于操作上的困难,实际推行效果并不理想。加上,文殊坊、锦里等特色文化街区均属于比较成熟的街区,可在节庆期间加以开发的空间十分有限,客观上对节庆规模和主分会场互动起到了限制作用,也很难在节庆期间引入新的大型文化消费项目,造声势,增效益。
问题三:现有各类文化消费产品提供商散落民间,没有“自己的组织”,没能形成文化消费产品提供商的“组织力量”!组委会没能有效地将文化消费产品提供商聚拢在自己的平台上。
因为过去没有举办过“文化消费节”,对文化消费及其产品的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因此,在文化消费节的招商方面,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因为是临时性的,商家也就成了临时性的,心态更是临时性的,很难将他们聚拢,没有组织性,也很难形成稳定团队,缺乏归属感。一切都是临时的!这让组织者老是觉得“心里没底”。
问题四:省财政、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四川文化消费节缺少扶持,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协会势单力薄,孤军作战。
对策建议:
建议一:将中国元素、传统节庆、传统文化资源(含非遗资源)和四川特色结合起来,挖掘、设计、开发出四川文化消费节的拳头文化消费产品,解决好“卖什么的问题”。这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团队方能实现。
建议二:选择场地规模足够大、交通便利快捷,对商家凝聚力和群众文化消费集中度高的主会场(联合执行主办单位),解决好“在哪儿卖的问题”。这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
建议三:以四川文化消费节为平台,组建各类文化消费产品提供商的“自己的组织”,让他们有“家”的感觉,形成自己组织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好“由谁来卖的问题”。这需要建立一个四川文化消费节的专门的运营公司来具体实施。
建议四:以四川文化消费节为平台,以“流动舞台”为载体,以“传统文化走基层”为内容,建立“流动文化消费节”。
建议五:以四川文化消费节为平台,各地推出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主题文化消费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省联动的文化消费节。
建议六: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加大对四川文化消费节的指导力度,财政加大对四川文化消费节的扶持力度,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四川文化消费节的资金补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