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已禁用javascript,请启用javascript,否则网页无法正常运行
文产活动

张建华:文化与金融的资本姻缘

2018-10-12

文化与金融的资本姻缘

张建华

(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会长、四川金手指文化传播集团董事长)

    编者按: 2018年9月19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承办,成都市金融工作局、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承办的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资本论坛在成都天府国际基金小镇隆重举行。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会长张建华出席并在“文化金融专场”上发表演讲,他通过回顾文化与金融互动关系经历的三个阶段,深入分析了文化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特质。现根据录音整理将张会长演讲稿全文分享给大家!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界定:资本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文化与金融都是不同的资本形态。文化资本的核心是知识产权,金融资本的基本形态是货币。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必定需要金融的深度介入。回顾近年来文化与金融的互动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化向金融的示好,金融对文化的支持,金融居于显而易见的主导地位;第二阶段是文化与金融的初步合作,金融缺乏对文化产业特殊性的认识,文化产业缺乏与金融资本对接的能力;第三阶段是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理想状态应当是文化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美妙联姻。既然是两种不同的资本形态要成就一段美妙的姻缘,就如像一对热恋的男女谈婚论嫁要步入婚姻的殿堂,在情有独钟之余更全面更深入更理性地了解和认识对方,恐怕是一桩幸福婚姻的重要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行业监管的层面,还是文化资本与金融资本在产业对接的层面,乃至在对财富获得的预期与评估层面,都相当程度的存在着认知的错位和理念的滞后。这不能不说是影响文化金融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化资本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对于大部分金融资本的掌控者来说,都是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课题。比如有的文化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即使在抵押物充裕的条件下,也被要求按传统企业生产类或者销售类的标准,提供用电量、销售额之类的数据,令人哭笑不得。可喜的是,最近几年逐渐出现了一些专心做文化金融的机构,正在逐步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我很愿意借此机会向各位金融界的精英分享文化资本的一些本质特征。

    文化资本的第一个特质应当是稀有性乃至唯一性。一部经典作品或者一个被广泛认同的IP,必定是稀缺的乃至是唯一的,也必定能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影视圈和演艺界被资本追逐的“明星效应”,其实就是这种特质的夸张表现。“明星”是活的,市场无法盗版,但各类作品变成产品、商品走向市场之后,却往往会遭遇疯狂的盗版,而严重冲击投资者信心。充分重视知识产权的核心价值,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也是文化金融能够进入主流金融阵营的基本前提。

    文化资本的第二特质是逾使用逾增值的无限增值可能性。房屋、汽车、服装这些物质形态的商品都有折旧年限和使用寿命,而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部文学作品乃至一款游戏,却恰恰会因为欣赏的人数和次数愈多逾提高其价值。尤其是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为这些文化商品的消费提供了更多便捷性的时代,文化资本的这种特征就变得更加突出和鲜明。如果投资人在对一个项目估值时不能认识到这个特质,不能内行的判断这个特质在某个具体项目上能释放出怎样的财富效应,就往往会误入陷阱或者错失良机。

    文化资本的第三个特质是产业链无限延伸辐射的扩张可能性。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一部漫画可以衍生为一款游戏,一款游戏可以衍生为一部电影,一部电影可以衍生为五花八门的娱乐产品。在文化产业成熟的欧美市场,一部电影或者一部经典剧目演出的票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三、四成,更多的收入来自于无比丰富的衍生产品。好莱坞的大片《变形金刚》、《星球大战》,韩国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等等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但我们的投资者在评估一个极富想象空间的文化产业项目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个特质。


    金融资本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对于大部分有创新创意能力、熟悉文化产业运营管理的文化资本拥有者来说,也同样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课题。他们在与金融资本对接的时候,往往天真的将投资人看做一个对文化的支持者乃至“赞助商”,完全不理解金融资本的需求。我作为省文化产业商会的会长,常常被策划了“好项目”的文化公司要求为他们寻找投资人。我也借此机会与文化产业的同行们分享一下我对金融资本的一些理解。

    金融资本的第一个特质是追求财富的逐利性。无论何时,金融资本总是向那些能够创造更多财富的行业和区域聚集。前几年文化产业未能收到金融资本的青睐,一定是因为有好些行业远比文化产业更能够赚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政府的推动与引导,金融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文化金融正在进入金融的主流阵营,其本质依然是由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文化企业家们要做的,首先就是精心打造文化资本的变现能力。清晰的商业模式,有说服力的盈利预期,永远是投资人对你感兴趣的不二法门。掌握了这个特质,会帮助你怎样拿到钱。

    金融资本的第二个特质应该是资源配置的工具性。在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资本应该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工具。只有把钱花出去,才能获得人才、技术和市场等等。不同于文化资本逾使用逾增值的特性,金融资本从来都是不可逆的,钱花掉就没有了。如果钱花了,而没有换回最有效的资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血本无归”。投资人对经营者的考量,通常都会将怎么花钱当做一个重要的判断。投资人的钱不是经营者的获利,而是达成经营目标的工具。懂得金融资本的这个特质,你才会懂得怎样花钱。

    金融资本的第三个特质应该是与产业融合的共生性。金融资本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不断创新推出的金融产品(比如借贷、股权投资、证券、基金等等)参与到具体产业资本中去,推动产业发展,与之共同创造财富。金融资本可能会在某个具体的项目运作中谋求替换运营团队,放弃乃至灭掉某个具体的企业,但金融资本永远无法代替产业资本的角色,在具有特殊规律的文化产业资本领域尤其如此。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发展是别无选择的必然趋势。厘清合作对方的特质,努力找到适合双方共同发展的资本规律,这种共生性是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文化金融逐年升温,虽然中国的文化金融生态系统还远未形成,但形势变化依然孕育了许多有利于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有力因素。金融改革的推进,支持实体经济成为文化金融的生态逻辑;专营化文化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成文化金融生态的关键主体;覆盖产业链的独特产品成为维系文化金融生态的重要手段;文化金融领域的制度建设正在创造文化金融生态的基础环境;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正在丰富文化金融生态的资本多样性;文化金融纳入城市经济建设版图正在提升文化金融生态空间……让我们一起努力来推动文化金融的生态演化,缔造更多文化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美妙姻缘,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根据录音整理)


我有话说
联系我们
扫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