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别的行业,成都追随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跟跑,但在文化产业领域,成都可能借天府文化实现领跑。去年成都文创产值2200亿,增加值640亿,潜力极大,但还有空间尚待释放。天府文化的提出使成都实现集合的效应,将给成都的文化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成都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首先应当抓住文化消费试点的契机,扩大、释放文化消费,尤其是高雅的文化消费,改善文化消费业态。从根源上来说,既要拿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产品,又要培养新的文化消费群体,不管是90后还是银发群体,这些曾经被市场忽视的消费者,其实最有可能释放出消费潜力。
【关键词】文化创意能力 文化创造热情 创新资源活力 文化科技创新 文化消费试点
尊敬的马加主席、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们在这里,论天府文化,所以请允许我用天府地方方言来阐述我对建设天府文化的思考和建议,以求得语言上的贴近性,增强诸位对我一些观点的认同感,谢谢大家!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走的是以市场为基本取向、以增量为主导的渐进式改革之路,并引发了中国一场深刻的历史巨变。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达到70万亿。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我们总能感觉到盛世的中国缺失些什么。正如刚才马加主席讲的一样,“把一个繁荣的中国和一个在危机中的希腊做比较,我们也感觉到缺失了一些东西”。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错综复杂信息与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空间交织在一起。失衡、失德、失格、失理、失序乃至于失语的现象天天都在发生,通过互联网、移动媒体发生变异,让我们感到整个社会很喧嚣、很浮躁、很焦虑。思过去想过来,我们缺失了什么?是文化的缺失,精神家园的荒废!因此,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又一次提升,提出了四个自信,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习总书记讲:这是一个更基础、更持久、更深远的自信。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们开始谋划文化新的发展。
今天我们省工商联的主席也在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阶段,中国40年的发展增量主体,特别是从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个体户、私营经济到外资企业,体现着整个中国经济的活跃度,可以说,经济社会的活力在于民间。我们经常讲:高手在民间,活力在民间。那么文化建设这一块儿,我们相信发展的活力亦在于民间。大家关注到今天200多家的参会代表中,相当一部分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增量这一块代表,包括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新文化企业。大家在这里参加会议,都在务实寻求机会,都想在这个论坛中找到一些商机,找到一些下一步发展的切入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家都在关注“打造天府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因有其悠久的历史资源,丰厚的人文资源,有着温润、包容、和谐、友善的特质,所以改革开放这40年来,成都这座城市持续发出了创造的活力和发展的张力。近年来,成都充分发挥引领、滋养、涵养的功能作用,城市的品味,城市魅力、城市的气质、城市的形象得到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到新的阶段。有人讲,一个代替经济时代的文化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中国发展这40年,动力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现在就要寻找新的动能,中国发展的新动能、四川发展的新动能、成都发展的新动能在哪里?
中国这40年的发展,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四川达到32000亿,中国突破70万个亿。早期是靠劳动力带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劳动力红利已经释放,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出现拐点,用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叫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因此,我们紧接着第二次来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当经济在换挡升级之时,特别是家用电器、住房汽车排浪式消费过后,整个中国的消费发力、新的消费源、新的增长源、动力源我们没有找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下一步发展的动能究竟在哪里?我们都在思考,都在研究,有人讲下一步中国发展的动能在幸福产业、在文化产业、在文创产业这个判断是有道理的。
成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最重要的是城市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现在在四川21个市州中间,只有成都市的服务业比重超过50%,达到52%。其中文化、文创这一块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去年成都文创产业的营业额是2200个亿,增加值是640个亿,其中主要是在成都市主城区。去年我们全省的文创增加值接近1100个亿,成都占了大半壁河山,但这个空间仍很大,发展的潜力巨大。
今天我们聚焦天府论坛,就是要思考怎么去建设成都为世界文化名城,如何建设天府文化。因为主持人对每位主讲嘉宾只给了15分钟时间,今天也来了我们天府新区的行政官员,我想在这里提几条建议供大家探讨研究:
第一、必须着力提升成都的文化创意能力,提升成都文化软实力、巧实力。
现在文化的渗透引领作用已经越来越凸显,特别是现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内容IP的兴起,它具有极大的冲击力。我们现在建文化名城也好,产业升级也好,其中最大的背景是科技革命这个背景。这样一个科技变革正对人类社会将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作用,会重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乃至在未来发展中的位置。作为西部的四川,作为创意性、活力四射的成都来讲,我们要弯道超车,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通过一些产业的突破,形成新的发展格局,这也是我们建国家级中心城市所面临着的一个新机遇。面临这样一个既蕴含着重要机遇也存在着一些巨大不确定性的时期,我想我们的发展思路,应该重新寻找发展着力方位。建设世界文明城市、建设天府文化,特别是要立足于我们四川,立足于我们四川省成都市的省情市情,全力提升我们的文化创意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文化、文创领域中,我们近一段时期一直是没掉队的,我们主要是跟跑,跟着北上广跑,有些方面我们是在并跑,一个是跟着跑,一个是并列着跑。但从现在的发展思路看,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需要在一些领域实现领跑,推动成都整个经济发展转型。天府新区是带领成都领跑的一个排头、一个桥头、一个旗舰,因此,建设天府新区文化,打造天府新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将是成都领跑发展和形成集合效益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现在成都的各类社会资本、民间社会力量、各类组织非常活跃,要怎么引导它?怎么关注它?需要我们引起高度的关注。因此我也希望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关注扶持新的创新主体、新的市场主体,集合社会和民间的文化创造热情,推动个体和群智紧密结合。
第二、必须集合全社会的文化创造热情,把成都文化发展、建设天府文化的增量做大。
大家知道,刚才我讲了改革开放40年来,活力在民间、文化建设很大一块在体制外。我今天关注到200多家参会代表中,80%来自于体制外。新文艺组织、新文艺企业、新文艺聚落,谁在关心他们,谁在关注他们?谁在扶持他们?这是文化建设乃至经济建设的一个盲区,可恰恰他们这些年在顽强的生存中塑造了一个竞争市场,形成了活力激发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这样一个庞大的生命集体和发展机体,党和政府应当关注、关心、引导它们!
最近总书记讲文联改革要实现两个突破,最重要的突破就是要延长工作手臂,扩大、覆盖、关心新文艺组织、关心新文化群体,要把体制内的一些政策覆盖到体制外的人群、组织。党要领导这个群体队伍,连基本状况都不知道的话,怎么去引导他?怎么去关照他?怎么去辐射他?因此省文联从今年开始到明年,将进行大规模的调研,了解四川新文艺组织、新文艺人群、新文艺聚落和自由文艺人士的基本状况、发展特征、优秀人才、项目规划、政策扶持以及利益诉求。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作为改革开放发祥地之一,我们将利用40年这个平台,形成为党委政府决策所服务的建议书、蓝皮书,全面展示四川省特别是成都市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新文艺人群的优势,阐述成都文化发展得益于这样一些新的组织、新的聚落。你看现在我们的东郊记忆、蓝顶艺术园区、浓园,集聚着大量的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党委政府要去关心他们、关注他们、扶持他们、引导他们。他们是打造天府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最具有活力的生力军。
第三、必须深化政府的“放管服”的改革,突破制度惯性、突破路径依赖。
大家知道,李克强总理这一届政府所释放的重大的信号是:所有改革工作都是围绕着放、管和服务来进行的。所以,我希望我们党委政府部门能够充分释放各类创新资源的活力,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选择作用,用社会实现的成效来衡量、来选择,加大政府引导、加大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培育,培育文化市场特别是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习总书记讲,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基础、最持久的自信,政府职能部门增强文化自信最为关键的是要增强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但是现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文化自觉还有些距离,通过调研我们感受到,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不要说文化自觉,连文化感觉都没找到。对文化的引领、对文化的功能、对文化的作用根本没有提到真正的议事日程。所以,当中国文化春天正在到来的时候,在我们一些地方、在我们一些领域还感到倒春寒,甚至还感到乍冷乍寒。这不是讲给我们文化界、文艺界人士听的,更多的是希望各级党委、各级政府要以新的文化自觉来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高度重视文化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高度重视现代社会庞大的、活跃的、门类众多的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新文艺人群,发挥文化的引领、文化的渗透、文化的融入作用。
第四、重视各类平台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服务于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大局。
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智库作用,尽快搭建巴蜀文化与天府文化的研究平台,要素资源的转换平台,文化、科技、金融的融通平台,文化品牌推介平台,世界文化合作交流平台,合力打造成都成为我国非遗之都、音乐之都、诗歌之都、文博之都、会展之都、美食之都,国家西部文创中心、建设智慧文化之城。
第五、抓住国家文化消费城市试点契机,扩大成都文化消费规模体量。
成都要建世界文化名城,关键是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改善文化消费的条件、释放文化消费的需求、挖掘文化消费的潜力、推动从看文化到买文化,尽快建立和扩大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严格讲成都很传统、很历史、也很时尚,但是成都的文化消费是比较低端的,茶楼多、麻将馆多、酒吧多、酒店多,真正能够培养起高雅的文化消费、诗歌消费、戏剧消费、书画消费、文创产品及高雅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还有很大空间。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标准来衡量,文化消费在某些方面的低端是需要我们努力改变的,因此成都要高度重视文化消费的引领,要形成、要培育新型的文化消费群体,除了满足中间层以外,成都的文化消费更要关心90后、00后,关注银色产业这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注重形成与世界文化名城相适应的、独具蜀风雅韵、文人雅致的、现代时尚的消费格局、消费业态、消费偏好,用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的文化消费、健康的消费理念,来培育滋养与世界文化名城相匹配的文明市民和文明社区。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成都将建设有40多个一流的演艺场所、100多个博物馆、100多个美术馆、近100个画院,还有大量的从民营到国有及央企布局建设下的文化设施。这些文化场所、设施装什么?谁来消费?谁来买单?因此,尽快培育与世界文化名城相适应的新文化消费群体和培育高雅的文化消费业态,引导市民从看文化到买文化,为我们商家提供新的文化商机,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急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希望引起关注。
因为时间关系,这几点建议供各方探讨。今天来参会的80%人员是体制外群体,我想告诉大家也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一个代替经济时代的文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强省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企业家们、文化从业者们、艺术家们,我们准备好了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