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已禁用javascript,请启用javascript,否则网页无法正常运行
文产新闻

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北京开幕,铁凝、莫言等重量级作家都来了

2018-11-20

  11月17日,“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阿来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四川省作协主席

四川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茅奖、鲁奖的双冠王

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顾问

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协会顾问


  铁凝、莫言、吉狄马加、麦家、陈晓明、张清华等中国作家、学者,陈安娜、山口守、李点、娜佳等外国翻译家、汉学家,齐聚一堂,从各个角度解读阿来以及他的作品,一起走进阿来的文学人生。



  开幕式上,铁凝、莫言、麦家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共同为《阿来散文集》揭幕。该文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阿来《成都物候记》《一滴水经过丽江》《大地的阶梯》《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和《让岩石告诉我们》5部散文集作品。


↑铁凝


  1982年,阿来开始发表诗歌,于是高原群山成为他书写的对象。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辞中回忆,自己曾经与阿来去新疆参加一个活动,一下飞机,那拉提草原扑面而来的绿,让大家迷醉其中。只有阿来,抬着他沉重的相机离开了喧闹的人群。他趴了下去,镜头对准了草原上一支独自摇曳的小花。那朵小花,打从来到世上,是从未被人注意过的。一路上,阿来都在专注于这样的无名花草,发现它们短暂而异乎寻常的美丽。“作为旁观者的我,那一刻,心生敬意又满怀感动。”铁凝说,对于自然,阿来有非同寻常的兴趣和耐心,又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笔下的文字。


↑莫言(左)与阿来(右)


  大家的眼中,阿来是一个“博物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也回忆了一段经历。前不久莫言和阿来一起去阿尔及利亚,途经一段城墙,城墙下有一株植物。一人问,这是什么?阿来答曰:朝鲜蓟。莫言不信,回来一查,果真是朝鲜蓟,不由得佩服阿来。


  莫言说,这次研讨会题目是“边地书、博物志、史诗”,这三个词概括了阿来创作和他大半生的生涯,在文学上没有边地,只有好的和不好的,只有引人瞩目和不引人瞩目的。文学没有边地和中心之说,但阿来的文学已经是文学的中心,从他写自己家乡一方土地开始,他的文学开始引人瞩目。如果世界文学是百花园,阿来就是百花园中具有特色那部分,必将随着时间推移,彰显出更多特点,让更多人意识到他的宝贵。


  莫言认为,举办这样一次国际研讨会,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我们对这个作家阅读好几十年,学者研究了几十年,翻译家翻译了几十年,希望通过这个研讨会,更加全面地阅读阿来、研究阿来,翻译家更准确地翻译阿来。”莫言笑称“这是个七嘴八舌的研讨会,希望对阿来的创作有积极的推动。”


↑陈安娜


  瑞典汉学家陈安娜也是莫言的翻译,第一次听到阿来的名字,是因为他是《科幻世界》编辑。她说,西方读者看到的阿来作品基本上就是《尘埃落定》,但她本人最喜欢的是阿来的短篇小说集《阿坝阿来》。阿来短篇小说中的“静”让她印象最为深刻。


  她认为,“寂静”的特质,加强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知觉力,使得我们思想敏锐。阿来为他的故事情境营造的“静”,如此幽邃绵长,以致于从事情开始到结束,读者内心都保存这份“静”,“对于北欧国家读者来说,阿来作品对自然的关切,很适合我们口味。不要光看阿来的长篇《尘埃落定》《空山》,也要把短篇翻译出去,让大家看到阿来的‘静’。”


↑第一排从左到右分别是:吉狄马加、铁凝、莫言、阿来


  随后,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表示,在我们每个阅读者的眼中,作家阿来迄今为止的全部写作,已经以一种他独有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名字叫“阿来的世界”。有的作家就是著作等身,也未必能称得上是一个在更高精神层面和文本形式上都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我以为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少数,这样评价阿来并非是出自我们的友谊,如果是那样我就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我的祝贺之情。所以我要首先对他创作的这一系列作品,在文本以及个性抒写方面的创造性成就给予最充分的肯定。毫无疑问他是当下中国为数不多的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麦家


  著名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专程赶到北京参加本次研讨会,他说,自己喊阿来为“阿哥”,和别人喊的“阿哥”不同,他是发自内心的带着亲切随和。他曾与阿来在同一个城市生活15年,有七八年和阿来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他说自己的作品能被大家认可,70%归功于阿来,30%归功于父母。


来源:红星新闻

我有话说
联系我们
扫二微码